近年来,巴州党委、人民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“四个最严”要求为根本遵循,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目标,聚焦党政同责、融合联动、智慧监管、风险防控,构建政府主导、部门协同、企业主责、社会监督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,全力守护人民群众“舌尖上的安全”,取得积极成效。
一、坚持党政同责,筑牢社会共治“基本盘”。
将食品安全作为党政“一把手”工程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(绩效)考核和平安建设考核评价体系,建立州党委常委、州人民政府领导班子成员食品安全工作责任清单、食品安全监管事权清单等“三个清单”,出台“三书一函”制度,实施风险会商、信息交流、联合督查、专项执法工作机制,夯实属地管理责任、行业主管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。党政主要领导发挥“头雁作用”,带头包保食品生产经营A级主体,定期开展督导检查、问题反馈、督促整改等工作,带动4089名州、县、乡、村四级党政领导干部完成2.27万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包保任务。2024年以来,各级食安办对食品安全工作落实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下发约谈通知书1份、整改通知书9份、提醒敦促函46份,向纪检部门推送“两个责任”问题线索10条,形成了“党政主抓+督查指导+纪检监察”的全链条食品安全工作落实机制。
二、坚持融合联动,激活社会共治“动力源”。
(一)构建四级联动志愿服务体系,打造食安宣传“新格局”。发挥党政同责工作机制优势,以党建带群团建的方式,建立“州—县(市)—乡镇(街道)—村(社区)”四级联动的志愿服务体系,广泛吸纳党员干部、法律工作者、村(社区)网格员、大学生志愿者、消费者等各方力量成为食品安全宣传志愿者,形成横向到底、纵向到边、覆盖基层、面向群众的志愿服务格局。截至目前,全州共组建志愿者队伍185支,招募志愿者2133名。各级党政机关、社会团体、100个乡镇(街道)和602个村(社区)新时代文明实践所(站),广泛开展“食品安全宣传进万家”活动。已在各类媒体发布食品安全宣传稿件2582篇,组织开展食安宣传进社区、进校园、进企业、进机关、进景区、进巴扎、进美食节、进居民夜校、进假期小课堂等活动410多场次,受益群众3.5万人次。
(二)构建“党建+吹哨”工作体系,激发食安监督“新活力”。依托“小个专”党建工作体系,邀请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媒体记者、包保干部、中小学家委会、行业协会、企业食品安全总监、外卖骑手等担任食品安全监督员,以“吹哨人”身份,通过“随手拍”“直接报”等方式举报和曝光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。同时,充分征集民意并邀请热心群众参与“你点我检”、餐饮安全“你我同查”活动,让监管成果可感知、可体验、可评判,提升群众的食品安全参与感、获得感和满意度。目前已聘请食品安全监督员368名,开展“你点我检”42次、餐饮安全“你我同查”14次,发现食品安全风险隐患25个,整改率100%。
(三)设置食品安全“红黑榜”,开辟守法自律“新赛道”。发挥舆论导向作用,以“正向激励+负面惩戒”的方式,通过媒体持续发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“红黑榜”,引导经营主体以“红榜”为荣、以“黑榜”为镜,主动自查整改,自觉守法经营。2024年已发布社会餐饮单位“红黑榜”36期,其中“红榜”60户、“黑榜”49户。
(四)推行外卖餐饮“食安封签”,扩展食安保障“防火墙”。推广外卖配送“食安封签”,建立商家、骑手、消费者三方信任纽带,保障网络订餐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安全。目前,已指导24家网络餐饮第三方平台印制“食安封签”68.5万份。“食安封签”工作也被纳入自治州为民办实事工程,受到消费者称赞。
三、推进智慧监管,拓展社会共治“新路径”。
(一)推行“互联网+明厨亮灶”工程,确保舌尖上的安全“看得见”。将实施“互联网+明厨亮灶”智慧管理作为提升餐饮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举措,让食品安全监管时刻在线,倒逼经营户规范操作、诚信经营。目前,全州351家学校、幼儿园食堂、29家养老机构食堂、2家集体用餐配送单位、4304家社会餐饮服务经营者实现“互联网+明厨亮灶”,其中,学校食堂100%完成“互联网+明厨亮灶”建设。
(二)开发应用“食营主责”小程序,推动主体责任“落得实”。开发“食营主责”微信小程序,通过直观、便捷的电子化手段,推动“日排查、周管控、月调度”“三件事”和食品安全检查、排查治理、调度会议“三本账”落实落细,解决企业主体责任落实虚化、悬空等问题,有效防范食品安全风险。
(三)推广应用“丝路有信”企业信用码,打造食安共治“直通车”。拓展信用信息应用场景,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推广应用“丝路有信”企业信用码,为社会公众参与信用评价、进行在线投诉、即时消费维权提供在线通道,推动形成线上线下一体,企业自律、政府监管、社会监督互为支撑的协同监管格局。目前,各大商圈餐饮主体、食品生产企业、旅游景区食品经营户等1600多户经营户启用“丝路有信”企业信用码。2024年以来,共受理食品类消费投诉2038件,办结率98%,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6.5万元。
(四)打造“智慧农贸”监管平台,搭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“新防线”。开发“智慧农贸”监管平台,搭建食用农产品追溯管理、触摸查询、决策分析、电子商务物联网系统,建立“智能溯源电子秤+食品安全检测室+智慧农贸平台”联动机制,实行亮证、准入、追溯“三项制度”,为百姓“菜篮子”“米袋子”上好“安全锁”。目前,全州3家大型农贸市场已启用“智慧农贸”监管平台。
四、强化风险防控,提升社会共治“新质效”。
(一)强化监督抽检,提升食安风险“防控力”。充分发挥抽检“雷达”作用,针对重点时段、重点对象、重点区域和重点品种开展食品安全检测,及时防范化解食品安全风险。2024年以来,已累计开展评价性抽检137批次,涉及粮食加工品、农产品、乳制品等大宗食品,合格率100%;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抽检1875批次,合格率95%。抽检结果100%公示公开,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率100%,其中立案查处91件次,作出警告56件次,责令改正89件次,罚款20.2万元。
(二)强化部门联动,提升监管执法“震慑力”。精准呼应群众关切和期许,每月对12315消费投诉举报数据进行分类梳理,深挖食品安全热点难点堵点问题,市场监管、公安、农业农村、教育、文旅等部门靶向施治、重点监管。2024年以来,全州市场监管部门查办食品违法案件389件,罚没款131.7万元;农业农村部门查办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88件,罚没款11.23万元;公安部门侦办涉食品类刑事案件83起,抓获犯罪嫌疑人71人,其中行刑衔接案件8起,对违法行为形成有力震慑。
(三)推广食安责险,提升合法权益“保障力”。引入保险专业风险防控手段,推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,提升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质量管控能力,有效防范安全风险和化解社会矛盾,最大程度减少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损失、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。2024年以来,全州新增承保食品安全责任保险128笔,涉及保障金额3.3亿元。
(四)强化谣言治理,提升社会共治“正能量”。建立食品安全舆情处置机制,加强专项监测,及时回应网民关切。网信、宣传、公安部门联合出台网络辟谣联动工作制度,塑造风清气正舆论环境。2024年以来,已处置、反馈食品安全网络舆情34条,其中核查处置网络谣言信息2条。
通过努力,巴州食品安全形势持续保持稳中向好,社会满意度不断提升,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、系统性食品安全事故的底线。在今后的工作中,我们将继续坚持目标导向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,聚焦重点领域、关键环节,综合施治,持续发力,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,使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、幸福感更可持续、安全感更有保障。
责任编辑: